兒科百問

不是口腔、手腳長水泡才是手足口病,4種非典型症況最容易被忽略

手足口病 忽略

有一位 10 歲女童,因全身出現紅疹就醫。媽媽描述,孩子三天前開始出現間歇性發燒、喉嚨痛與食慾下降,接著四肢、頸部與背部陸續出現皮疹一度以為是什麼罕見的皮膚病,結果經檢查後才確認是手足口病,只是表現得比較不典型 。

 

👉手足口病是腸病毒感染中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,傳染力強,主要好發於學齡前兒童,每年夏秋季為流行高峰期,成人也有可能感染。因為典型症狀會出現在手、足、口,造成紅疹、水泡或潰瘍,因此而得名。

💥常見的致病型別包括:科沙奇病毒 A6、A10、A16 型與腸病毒 71 型(EV71)。其中,EV71 感染者可能引發中樞神經系統併發症,如腦炎、腦膜炎等重症。

雖多數為輕症,但因其高度傳染與少數重症風險,是家長最關注、臨床上也最需提高警覺的腸病毒感染型態之一。

手足口病 非典型症狀

💔病毒喜歡攻擊「手、足、口」的原因

▶口腔黏膜是病毒最容易先落腳的地方

腸病毒透過飛沫、手口接觸等方式進入口腔,而口腔黏膜的上皮細胞對腸病毒特別敏感,是病毒偏好的第一波攻擊區域。當細胞遭病毒破壞後,局部發炎、壞死,就會出現潰瘍、水泡,影響進食與說話。

▶手掌與腳底是病毒鎖定的「高表現受體區」

手掌與腳底是末梢神經與血管分布密集的區域,而這些部位的皮膚細胞表現出較多病毒可附著的受體,讓病毒更容易入侵、複製,引起局部發炎反應,造成紅疹或小水泡。

​▶病毒進入血液後,全身免疫系統的反應會啟動

在病毒進入體內並進入血液循環後,身體會產生病毒血症,啟動全身免疫反應,產生發燒等系統性症狀。

💣4 種容易被忽略的手足口病症狀

​臨床上,我們經常觀察到部分孩子的症狀不典型、或皮疹位置不在「手、足、口」三部位。這與病毒型別差異、個人體質、病毒量負荷有關。以下整理 4 種非典型症狀,幫助家長及早辨識:

1️⃣僅有單一部位症狀或無皮疹

有些孩子僅出現口腔潰瘍、手或腳某一側出疹,甚至完全沒有明顯皮膚變化,僅表現為發燒或倦怠,容易被誤判為普通感冒或口腔炎。

2️⃣消化道症狀

部分手足口病患者在病程初期可能出現腹痛、腹瀉、嘔吐或食慾不振,尤其在缺乏明顯皮疹或口腔潰瘍時,容易被誤判為腸胃炎或食物過敏。

3️⃣疹子出現在非典型部位

某些孩子的皮疹可能分布於膝蓋、臀部、生殖器、臉頰,形態多為扁平紅點或細小水泡,易被誤診為濕疹、蕁麻疹或蚊蟲叮咬。尤其科沙奇病毒 A6 型常引起這類非典型分布。

4️⃣持續性嗜睡或活動力明顯下降

這是腸病毒 71 型(EV71)感染可能發展為重症的重要警訊,病毒可能已侵犯中樞神經系統,導致腦炎或腦膜炎等併發症。症狀包括眼神呆滯、嗜睡難喚醒、走路不穩或肢體無力。若孩子出現上述異常,務必立即就醫,爭取黃金治療時間。

🏠守護孩子的健康,來自我們願意細心傾聽每一個微小但不尋常的訊號。即使手足口病大多是輕症,也不要掉以輕心,及早辨識能有效降低病毒傳播與重症風險,也建議在秋冬季節來臨前,讓孩子儘早接種腸病毒疫苗,為健康多一道防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