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糖不耐vs牛奶過敏,症狀、原因、治療、替代飲食一次看

網路上常見新手爸媽的疑問是:「寶寶喝完奶後一天大便好多次,又常常哭個不停,會不會是乳糖不耐症呢?」
其實,乳糖不耐 和牛奶過敏雖然都可能出現腸胃症狀,但背後機制完全不同,處理方式也差很大。今天小夫醫師就來教大家快速分辨~
牛奶過敏 vs. 乳糖不耐的差別、發生年齡、照顧方法
1️⃣差別
乳糖不耐 → 消化系統問題
因腸道內「乳糖酶」(Lactase)分泌量不足,乳糖無法完全分解,結果部分乳糖帶著未被消化的狀態進入大腸,被細菌發酵後產生氣體與酸,導致脹氣、腹瀉、腹痛。
乳糖不耐不是疾病,而是一種「基因差異」。它並非完全缺乏乳糖酶,而是 分解能力不足,所以有些人仍能耐受少量乳糖;症狀嚴重程度常與攝取量有關。
牛奶過敏 → 免疫系統問題
對牛奶蛋白(如酪蛋白、乳清蛋白)產生免疫反應。常見表現除了嘔吐、腹瀉,也常伴隨皮膚症狀(蕁麻疹、異位性皮膚炎) 或呼吸道症狀(鼻塞、喘鳴)。
牛奶過敏是全身性的免疫反應, 症狀不只侷限於腸胃,這是和乳糖不耐最重要的區別。
2️⃣發生年齡
乳糖不耐在2歲之後才明顯
乳糖不耐在 2 歲以下非常少見,多半出現在 2 歲後至學齡期,甚至成人才逐漸顯現。原因是隨著年紀增長,腸道中乳糖酶的活性會逐步下降。這種狀況通常不會自行改善,反而會隨年齡加重。
不要過早在 2 歲以前就懷疑乳糖不耐,否則容易忽略其他真正需要處理的腸胃問題。
牛奶過敏多在 1歲內出現
隨著免疫系統成熟,多數孩子會好轉。根據2023年澳洲臨床免疫與過敏學會(ASCIA) 的統計, 80–90% 的孩子會在 3–5 歲改善。
若 1 歲以下寶寶就有嚴重腹瀉、皮疹或呼吸道症狀,要優先懷疑是牛奶過敏,而非乳糖不耐。
3️⃣照顧方法
乳糖不耐
還是可以喝牛奶,但要少量、分次
選擇發酵過的乳製品,像是優酪乳、優格,或低乳糖 / 無乳糖牛奶
這是乳糖代謝的體質差異,不代表完全不能喝牛奶。找到自己的「耐受量」與合適的乳製品,就能兼顧營養又減少不適。
牛奶過敏
必須完全避免牛奶蛋白,包含部分配方奶、乳製食品
依醫囑改用水解配方奶或氨基酸配方奶
爸媽常誤以為「換羊奶就好」,但其實 90% 牛奶過敏的孩子對羊奶也會過敏。此外,低/無乳糖牛奶仍含牛奶蛋白,所以也不適用於牛奶過敏。
若孩子長期腹瀉、持續嘔吐或體重不增,務必要就醫檢查,排除感染或腸道結構異常,不要自行斷定是乳糖不耐或牛奶過敏。
陪伴孩子的路途雖然難免崎嶇,但在每一次起伏裡,爸媽都能和孩子一起找到前進的步調。
你的孩子也曾遇過乳糖不耐或牛奶過敏的困擾嗎?歡迎留言和我分享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