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過敏的隱形推手夏季紫外線

夏季是兒童戶外活動的高峰期,許多家長喜歡帶孩子外出遊玩。然而,小夫醫師想提醒家長們,紫外線不只是曬傷的元兇,還是重要的環境過敏觸發因子!
紫外線讓外界刺激物更容易入侵,成為過敏「幫兇」
2024年發表於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》(PNAS)的最新研究指出,紫外線除了讓皮膚曬黑,更是化學及免疫調節的潛在干擾因子。它會影響皮膚細胞的基因表達,特別是與發炎及屏障功能相關的基因,導致角質層脂質結構(如神經醯胺)鬆散,增加經皮水分流失(TEWL),使皮膚屏障受損,讓外界刺激物更容易入侵。以下是紫外線成為過敏推手的主要機制:
破壞皮膚屏障
紫外線會破壞角質層脂質結構,使皮膚屏障變得脆弱。當屏障受損時,環境中的刺激物更容易穿透,引發皮膚乾燥、紅疹、脫屑、嚴重搔癢等症狀,甚至誘發接觸性皮膚炎或異位性皮膚炎。
誘導炎症反應
紫外線還會促進炎症因子(如IL-6、IL-8)大量釋放,誘發與過敏相關的Th2型免疫反應,使皮膚對外界刺激物的敏感性增加,引起紅疹、搔癢、水泡,甚至脫屑或濕疹。幼兒的皮膚比成人薄約30%,脂質含量低,修復能力較弱,因此更容易受到紫外線的損傷。對過敏體質的孩子而言,紫外線破壞的皮膚屏障就像「大門洞開」,讓各種刺激物趁虛而入,誘發或加重異位性皮膚炎、濕疹及其他皮膚問題。
紫外線與其他刺激物的「協同效應」
在這項研究中也發現,紫外線會啟動皮膚的神經與免疫細胞之間的對話系統,進一步影響全身免疫平衡,降低皮膚對外界刺激的耐受性。對於過敏體質的人來說,更容易放大其他過敏原的刺激:
花粉及黴菌孢子:研究指出,紫外線會改變花粉的蛋白結構,增加致敏性,更易在受損皮膚上引發紅疹、搔癢、甚至加重呼吸道症狀。
衣物材質與染料殘留:未清洗的新衣服可能殘留甲醛、染料等化學物質,紫外線損傷的皮膚對這些殘留物更敏感,易引發接觸性皮膚炎。
戲水池中的氯:氯會溶解皮脂、破壞微生物群,對受紫外線損傷的皮膚刺激性更強,容易導致乾燥、紅疹、刺痛或假性過敏。
汗液中的鹽分及尿素:可能刺激皮膚,誘發汗疹或濕疹惡化。
如何有效防護?
外出時:建議使用SPF50+的物理性防曬(含氧化鋅或二氧化鈦),或穿著UPF50+的防曬衣物,減少紫外線對皮膚的直接傷害。
活動時:控制戶外活動及戲水時間,每次約30-45分鐘,減少皮膚暴露於紫外線和氯等刺激物的機會。
活動後:以溫和的清水沖洗全身,搭配低敏、無香料沐浴乳,減少過敏原附著;使用含神經醯胺的保濕乳液修復皮膚屏障,並更換乾爽純棉衣物,降低花粉附著及摩擦。
歡迎家長們把這篇實用知識分享給身邊的爸媽朋友,讓每個小朋友都能享受健康快樂的夏日!多一分預防,是守護健康的起點;多一分理解,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