帶孩子看病和醫師溝通的6個注意事項

帶孩子來到小兒科診間,很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:排隊排很久,但只有3~5分鐘的就診時間,有時候因為著急說不清楚,又很擔心醫師下錯了診斷,越急越亂,寶爸寶媽甚至還有可能為此而吵架…。沒錯,很多兒童疾病初期症狀極為相似,例如咳嗽+流鼻水可能是感冒,也可能是肺炎或氣喘發作;嘔吐看似是腸胃炎,也可能是腦壓或代謝異常。這些「相似但本質不同」的疾病,會需要靠爸媽提供的關鍵小細節幫醫師洞察疾病真相!
所以我想和家長們分享,看診前花3分鐘,先想好這6個問題的答案,就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精準表達孩子的病況、更好的協助醫師做診斷。
🗣️孩子的主要症狀是什麼?
症狀是診斷的起點!即使是看似簡單的咳嗽,也可能指向不同疾病:乾咳可能與過敏或氣喘有關,濕咳常見於感染,伴隨喉嚨異物感或聲音沙啞則可能涉及氣管或聲帶問題。精準描述能縮小病因範圍,避免誤判!
👉 理想說法:「從昨晚開始咳嗽,聲音低沉,喉嚨有痰,咳嗽多在半夜發生。」
🗣️何時開始?有無變化?
發病時間 與症狀變化 是判斷疾病進展的關鍵線索!病毒感染通常3~5天內自行好轉,若症狀惡化或退燒後反覆發燒,可能提示細菌感染或併發症,需調整治療策略。
👉 理想說法:「三天前開始發燒,第一天燒到38.5°C,昨天退燒,今天又燒到39°C,精神比之前差。」
🗣️活動力是否有變化?
孩子的精神狀況與活動力是評估病情嚴重程度的核心指標!輕微咳嗽但仍能正常吃玩睡,通常病情較輕;但若退燒後仍無精打采、食慾不振,可能隱藏更嚴重的感染或併發症。這些細節對無法表達的嬰幼兒尤其關鍵!
👉 理想說法:「退燒後他還是沒什麼食慾,不太說話也不想玩玩具,今天幾乎整天都在睡。」
🗣️目前是否有在吃其他藥物?
如果有吃中藥或坊間成藥一定要告訴醫師喔! 因為有些中藥含麻黃、柴胡等成分,可能短暫退燒卻掩蓋症狀,或與西藥交互作用,影響我們開立新藥的判斷。另外,若已服用抗生素, 效果如何也會影響我們是否要轉用其他藥物。
👉 理想說法:「昨晚九點給他吃了退燒藥,燒退了,但四小時後又燒回來;白天吃了診所開的中藥,不確定藥名。」
🗣️有無過敏或慢性病史?
過敏或慢性病史會改變症狀表現與治療選擇!例如,氣喘或過敏體質的孩子咳嗽可能是氣喘發作,需避免一般止咳藥;藥物過敏史則需排除特定抗生素。
👉 理想說法:「他有異位性皮膚炎,兩歲時做過腺樣體切除,之前吃盤尼西林類藥物會皮膚紅腫。」
🗣️家裡或學校有沒有可能的傳染來源?
傳染源資訊有助於判斷疾病類型與傳播風險!家人是否有出現症狀,或是否是學校、安親班群聚感染,這些資訊有助醫師評估是否為流感、腸病毒等傳染病,並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快篩、隔離或通報。
👉 理想說法:「哥哥上週才感冒好,爸爸昨天也開始咳嗽。學校老師說班上這幾天有好幾個小朋友發燒請假。」
對於家長們來說,孩子生病時他們的內心焦急萬分,但與醫師合作、在病情的說明上可以更加具體,就能幫助孩子儘快回到健康狀態。歡迎分享這篇小夫醫師給家長的就醫建議,希望孩子跟我們一起健康同行。
🔎多想一步是生活智慧、少慌幾步是人生閱歷,容易疏漏的細微處往往特別重要,洞察真相才能踏出關鍵的一步。